【忆山师名家】姚敦义:从教六十载 科研引路人

作者:董广远 发表日期:2021年02月18日 15:48  点击:[]

姚敦义(1933-2018),浙江湖州人,教授。著名学者、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53年来山东师范学院生物系工作。曾任水蜜桃1688一二二区生物系主任、科研处处长、山东植物学会理事长、全国高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勤于耕耘  坚守教学科研一线的学者

姚敦义,1933年8月出生于浙江湖州。他1951年8月考入上海同济大学生物系,1952年11月转入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1953年8月毕业后,姚敦义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学院生物系工作。在校学习时,他就勤于思考,认真学习,做事扎实,成绩优异,展现出良好的科研潜力。进入山东师范学院生物系任教后,他勤于耕耘,渐渐展示出其教学科研的过人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

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不断开拓创新,学术成绩卓著,1982年被评为教授。作为逆境植物遗传方向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他曾任学校发育生物学硕士生导师、逆境植物重点实验室主任,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作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992年他就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是全校第二批享受此殊荣的专家之一。姚敦义曾任水蜜桃1688一二二区生物系主任、科研处处长、山东植物学会理事长、全国高校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副主席、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等。在职期间,他主持完成了中英合作项目1项、省科委项目1项,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国家教委教材二等奖、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1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多篇,多次赴英国讲学,并几次赴美作访问学者。、

姚敦义学识渊博,对生命科学前沿的把握之准确令人叹服,他的很多学术思想在当时的中国植物学和遗传学领域极为超前,是我国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的先驱。比如:1965年,他在《生物学通报》上发表的《谈谈植物形态发生学》,是国内最早的关于植物发育生物学的系统论述;1991年,他建立了一种重复性好的陆地棉“三步法”体细胞胚发生培养程序,在国内属于开创性的研究;199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植物形态发生学》,是中国植物发育生物学的经典著作。在20世纪90年代初,姚敦义在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初试命题时就有关于“表观遗传学”等题目,而这一领域真正被我国科学工作者广泛认可,列支专项经费进行研究,已经是21世纪初的事情了,姚敦义对遗传学前沿知识认知的深刻程度和超前水平可见一斑。

学术建系  坚持科学育人的领导

姚敦义学术思维活跃,善于创新。他是山师植物学硕士点的创建者,曾任英国考文垂大学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逆境植物重点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他长期从事植物遗传学的教学研究工作,主持出版《植物学导论》《遗传学》《植物形态发生学》《生命科学发展史》等著作;主持中英国家合作课题“经济耐盐耐旱植物在中国的引种与选育”;完成“植物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原生质体分离培养和配合”“西洋参组织培养的研究”“抗寒抗盐植物的引种与组织选育”等多项课题,在学界有较高声望。

姚敦义在担任系领导时一直重视学院的学术工作。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艾洪滨回忆,在1985年姚敦义当了生物系主任之后,他经常听姚敦义阐明一些关于教学、科研等的观点,“我觉得姚老师是一位很有见识、学术思想活跃的教授”,艾洪滨如是说。1985年,在一次全系教职工会议上,姚敦义在总结生物系的科研工作时,语重心长地说道:“到目前为止,咱们系还没有人在最高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这值得大家思考。”

姚敦义在担任系主任时,大胆采取了若干鼓励科研的措施,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人才引进方面,慧眼识才、不拘一格。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院的科研水平得到快速提高,截至目前,学院已经拥有山东省逆境植物重点实验室和山东省动物抗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山东省盐生植物工程技术中心和一个系统生物学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而教师发表论文,也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刊物,而是多次在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植物与动物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生物学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等次,位列省属高校首位。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姚敦义多年前“开学术之先”的先进理念是分不开的。

1998年,姚敦义先生(右)在英国考文垂大学与道特哈瑞斯先生(左)合影

不仅如此,姚敦义还重视国际交流。1980年至1982年,他接受公派,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加州大学访学;1987年至1988年、1992年至1993年,他接受公派,赴英国考文垂大学访学、工作,建立了国际校际学术交流机制,为学院的国际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如今,生科院本科生有大量机会到境外访问、交流、实习,如:参加寒暑假赴日对外交流项目,参加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合作开展的双学士学位项目等;国际知名学者也频繁应邀来校交流,使校内学生有大量机会与国际同行近距离接触。目前,在学院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共有10名;学院25%以上的专任教师有1年以上的海外交流经历;2020年学院还与阿伯丁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合作,开设国际联合培养班,使得学院的国际交流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锐意创新  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姚敦义从教40余年,始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奖掖后学,深受学生爱戴。共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2届共28人,与英国考文垂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届共2人。

姚敦义培养了多位颇有建树的科研人才:赵彦修,曾任水蜜桃1688一二二区校长16年,是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刘春明,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郭善利,现任烟台大学校长、山东植物学会副理事长、烟台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兴军,现任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党总支副书记;董春海,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青岛市引进急需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张军,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中心副主任、泰山学者特聘专家。

在教学上,姚敦义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他提倡教学要回归经典、阅读英文原版文献、使用英文授课。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姚敦义都给他们讲解英文原版文章,此举引领了学校研究型学习风气。

姚敦义讲课生动活泼,令人难忘。刘春明曾深情回忆自己和姚敦义的缘分,称他是“第一位使我做科学的启蒙老师”。姚敦义老家在上海,但他在山东工作了一辈子,连胶东话也学得很像,“姚老师的课是我听过的所有课中最生动的”。姚敦义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非常重视讲授知识的获得过程,在讲课中融入很多重要科学发现的背景资料和小故事。张军回忆,姚敦义给研究生们上《遗传学经典论文分析》时,不仅会讲解论文的背景、内容、重要意义等,而且还能对每一位科学家的相关故事娓娓道来,使得课堂氛围妙趣横生,多少年过去了,张军还对这门课记忆犹新。正是凭借这一门门具体而精彩的课程,姚敦义把学生们一步步带入了浩瀚又神奇的科学海洋中。

姚敦义直接给学生们讲解一些英文原版文章的事情,在20世纪80年代初还是很少见的。青岛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曹玉芳说,姚敦义给他们讲授《遗传学》时,要求学生们多读文献,特别是英文文献。“有多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老师都是亲自在课堂上与我们一起研读的。”例如在学习孟德尔发表的遗传规律的文献时,姚敦义一字一句地给学生们讲解,先让学生每人读一段,然后讲一下其中的意思并发表自己的感触,讲错的地方他都会给予详细的分析与纠正,甚至连学生们的英语发音,从单词到句子,姚敦义都会逐一纠正。

姚敦义言传身教,还教会了学生们如何当一名老师。他曾在硕士研究生入学第一课时对学生们说:“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在要求上的最大区别是,研究生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较高的外语能力、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观察分析的能力、论文写作的能力。”尽管已有多年的授课经验,在给学生们授课时,他仍会拿出大量时间来备课。姚敦义告诫学生们:备课非常重要,因为将来你们也会走上讲台,每次所讲内容和组织形式可能不完全相同,特别是有时需要补充一些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充分准备所讲内容可以使讲课更自然流畅。“这既是老师的职责,也是对学生负责,姚老师的教诲让我感受到了他对授课的兢兢业业。”曹玉芳这样说。

即便在年近60岁时,姚敦义仍然每天坚持阅读外文书籍和文献,写教案并上课。他那些如今已经成为教授、专家的学生,无一不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都将他视为人生楷模。

启发学生  科学工作者的引路人

姚敦义知识渊博、高屋建瓴、思路清晰、循循善诱,他要求学生们认真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将学生们带进了奇妙的科研世界,启迪了他们坚守初心、踏实奋进的科学情怀。

在科研这条路上,姚敦义教学生们要形成批判性思维,并不断尝试。刘春明说,姚敦义的一句话令他终生受用,那就是“永远不要彻底相信他人的工作,只有当你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验证明了的时候,才可以肯定”。这句话对他以后的科研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形成了批评性的科研思维,学会了如何追根刨底地去了解一个科学结论的获得过程。姚敦义曾多次表示: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这对一个学者来说尤为重要,得到同行甚至外行的指导,会使我们的思路更加完善,结论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郝福顺回忆:“姚先生明思慎辨,常告诫我们不要完全相信仪器,要多思考,要多质疑,要努力采用多个实验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同一个实验结果,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姚敦义不止一次地强调贝弗里奇的话:“精密仪器在现代科学中有重要的作用,但我有时怀疑,人们是否容易忘记科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必须始终是人的头脑。”姚敦义的教诲对学生们影响深远,对他们后来从事的科研工作帮助非常大。

在学习经典论文的过程中,姚敦义会教学生们如何写科学论文,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哪个单词更准确,句子与句子之间如何连接;另外,他还教学生们如何透过文献去发现作者当时的所思所想,如何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提出自己的主张。在实验室,姚敦义要求学生们每周组织一次研讨会,每人介绍周内学习收获以及实验过程。有新的成果,师生们共同庆贺;若遇到了难题,大家一起研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给学生们修改论文时,姚敦义也十分认真。那时候电脑还不普及,他都是伏案手写批改,经常一改就是几个小时。郝福顺把毕业论文交给姚敦义审阅,大约一周后修改稿返回时,郝福顺吃了一惊,没想到老师修改得如此仔细:从英文题名、摘要、正文语言表达到图表和图注,所有不当之处和应该注意的事项姚敦义都一一指出并进行了修改。尤其令他感动和钦佩的是,连论文中的单个文字、英文字母书写格式、参考文献格式等不正确的地方,姚敦义都一一做了批注和修改。“先生这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精神和态度深深影响和教育了我,使我从此在科研工作中逐渐养成了严格认真的习惯。”郝福顺这样说。

姚敦义还善于利用身边的例子启发学生,真正做到了理论结合实践。有一年冬天,他和学生们一起走在校园里,谈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时,姚敦义随即指着身边的常绿植物说:“像这种植物,冬天的叶子都已变成了褐色而绿色几乎消失,如何解析?是不是可以设计几个实验发现其中的原因呢?”他教导学生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来解析不同的现象,让他们学习和领会如何进行科研工作。年轻的研究生们,就这样在姚敦义庖丁解牛般的讲解中如饥似渴地学习,如沐春风,渐入佳境。

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影响,姚敦义在学生们的心中埋下了严谨、批判性思维的种子,启发了他们的智慧,指明了他们的前进方向,无数学子在他的影响下,终身为生命科学的发展而奋斗。姚敦义不愧为众多科学家的引路人。

2007年,水蜜桃1688一二二区学生们自发组织“大学生良师益友”评选活动,姚敦义因为长期活跃在本科教学第一线,坚持“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教风,在道德素养、学术造诣、教学水平等方面赢得了学生们的普遍赞赏与信任,最终获得此荣誉。姚敦义曾说:“相比这些年获得的许多奖项,我更珍视这个奖,因为这是由学生自己投票选举的,没有任何的官方导向,作为一名教师,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是最为欣慰的。”2009年,姚敦义参加的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创新平台培养创新型生命科学类高层次专门人才项目,获首届山东省研究生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

2013年教师节,时任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右二)来到姚敦义先生(左二)家中看望

作为一名教师,姚敦义无疑是优秀的。2012年11月,生物系1978级校友举行毕业30周年回母校谢师恩活动,姚敦义作为老教师代表发言,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和光荣。在2013年教师节这天,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的郭树清来到水蜜桃1688一二二区,走访慰问离退休老教授,调研高等教育发展情况,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问候。姚敦义是逆境植物遗传方向的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截止到那时从事高等教育工作已整整60年,郭树清来到姚敦义家,详细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教学科研等情况。郭树清说,老教授是山东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要发挥好他们的作用,推动山东高校教学科研工作更好地开展。

提携后辈  爱生如子的长者

敦,厚道;义,正义。姚敦义人如其名,和蔼可亲,乐于助人,提携后辈,爱生如子。

在学生们的印象中,姚敦义总是能快乐地对待生活,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他总是以微笑示人,给人以和蔼可亲的感觉。平日里,姚敦义总是爱穿白衬衣、夹克衫,开会或在一些正式场合,他会穿上西服,朴实无华而又典雅得体。董春海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姚敦义时的情形,只见他中等身材,神情飘逸,眉宇间透着英气与正直,南方口音,讲话干净利索,知识渊博,是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师长。

1989年秋,姚敦义教授(中)在指导研究生牛其文(左)和董春海(右)

姚敦义对学生们的事业发展十分关心,众多的研究生都在他的关心和帮助下走上了合适的发展道路。张军清楚地记得,1993年6月3日,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刚刚结束,姚敦义就因病住进了医院,病情稍一稳定他就开始关心起张军的工作问题来,并亲自给时任山东省农科院院长的王大刚写信推荐,让张军一生与棉花遗传改良研究结缘。董春海经姚敦义推荐,在海外工作18年,回国后,曾多次拜访姚敦义,见到学生老人家兴奋不已,眼神里满含赞许和欣慰。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喜欢,只是年逾80的姚敦义行动已不方便,道别的时候颤巍巍地扶着铁门,不忍别离。郝福顺当年硕士毕业10年后,打算读博士,但又有许多顾虑,于是打电话询问。姚敦义当即告诉他说,想充实提高自己,什么时间开始都不晚,不会的可以学,只要努力,没有什么困难是战胜不了的。姚敦义的一席话打消了他的顾虑,郝福顺最终考上了中国农业大学的博士并顺利毕业,如今已站在了大学的讲台上。

在生活上,姚敦义像一位慈祥的父亲般对待学生。20世纪90年代初,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姚敦义关心学生们的吃穿用住,经常嘘寒问暖。“老师和师母待我们几位学生就像自己孩子一样关心”,曹玉芳说,“有的节假日或周末,姚老师和师母把我们叫到家里,感受家一样的温暖,大家在一起畅谈,非常开心”。郭善利199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也像老师那样,给本科生讲授《遗传学》和《生物统计学》,又在多个研究项目中得到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后来走上领导岗后,姚敦义每次见到他都询问最近又有什么科研进展或工作收获,这使他一刻也不敢懈怠。姚敦义超凡的生物学思想,做人、做事的道德风范,带给了学生们最美好的回忆,而姚敦义诲人不倦、潜心育人的大师风范,更令不少学生受益终生。

履职为民  参政议政的践行者

姚敦义1983年6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会,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担任民盟山东省第六届副主任委员,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政协第八届济南市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九、十届济南市委员会副主席。作为省、市政协和民主党派领导人,姚敦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广泛联系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参政议政,为推动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政协第九、十届济南市委员会副主席,姚敦义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各项重点工作的完成;作为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他坚持以人为本、履职为民,协助党委、政府做好聚民心、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各项工作,促进了山东省的和谐发展;作为民主党派领导人,他充分发挥政协优势,努力做好民主团结大文章。

姚敦义从民盟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吸纳有为人才共同参政议政,如今盟员中不少人已成为各领域中的骨干力量。姚敦义要求盟员们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大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做好本职工作,建功立业,围绕中心工作,切实履职尽责,携手并肩把济南建设得更加美好。

作为一名学者,姚敦义把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应用到参政议政中来,他的提案和建议总是一针见血,发人深省,但是他的态度又十分谦逊,从不倨傲。政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第九、十届济南市委员会副主席沈嘉琪在《济南文史》2014年第1期发表的文章中回忆说:“有些委员留给我的印象,至今尤深。例如民盟济南市委主委、市政协原副主席姚敦义发言的深刻,常引起我的反思,而他总习惯在发言前后加一句‘不一定对’,表现了他的谦和谨严。”

2016年,姚敦义先生在烟台东山宾馆院内留影

灯光下掩卷长思,姚敦义的音容笑貌犹在眼前,他对科学事业的孜孜以求、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教育的赤诚情怀,将永远激励我们砥砺前行。姚敦义虽然离开了,但他已将刚毅、聪慧和正直等品质传给了弟子们。他催人奋进的话语、严谨治学的态度、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和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已成为学生们生命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时刻激励着他们奋勇向前,努力奋斗。

分享到: